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334章:早产(2 / 2)

  “如果网上的东西那么可信的话,还要我们医生干嘛。”朱大夫在一旁没好气的说:“幸好胎儿八个月,要是再早几个月,先天发育不良早产,看你怎么办。”

  “大夫,我儿子不会畸形,或者有先天缺陷吧?”

  朱大夫又解释道:“这都说不准,早产儿可能有先天缺陷,但也不是绝对。”

  “哎呀。”丈夫很懊恼,坐在待产的长椅上,抓着头发各种崩溃的表情。

  朱大夫又看向叶飞,“你小子懂的还挺多的。”

  “这些都是常识。”

  “得,别聚着了,走吧。”

  朱医生和叶飞往回走,前前后后不超过十分钟,孕妇就被送到了产房,等出来的时候,才看见一帮实习生正在找人呢,朱医生看见这帮实习生就气的不打一处来,碎念叨:“就他们这样的,配当医生吗。”

  有实习生看见朱大夫后,一招手急忙聚了过来,朱大夫看了看表,没好气的说:“从门诊到住院部,一共就10分钟不到,你们很让我失望。”

  朱大夫说完,背着手就走了,可是这些实习生,似乎还带着学校里的傲气,七个不服八个不愤的埋怨道:“什么玩应啊,耍我们呢?”

  “可不是么,这不是溜人玩么。”

  叶飞无奈的摇摇头,不再多说一句废话,追着朱大夫就走了。

  俗话说,一样米养百样人,近些年来改革开放,生活节奏明显加快,医疗环境的进步更是飞速,同样,对医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。

  在二三线城市还好,但在一线城市,特别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大医院,别说对医生的专业术考量,就是对实习医生的要求也是极高。

  时代变迁,在医疗体系中出现这么个现状,老医生面临退休,新医生冒头太晚,而大部分年轻医生又没有自觉性,这就导致更新换代出现断层。

  打个比方,老医生有足够的经验,可以吃苦耐劳,能随叫随到,可大部分年轻医生都没有这种奉献精神。

  这就衍生了一个现象,医学院校毕业的医生,要么适应这种高压工作,要么抱怨然后转行,所以才出现患者多医生少的普遍现象。

  这也不怪社会,要怪就怪医生行业的良莠不齐,其实,从医学院就看得出来,大部分医学生都是混日子的,骄傲的年轻人没有看清现实,更加没有看清医生这个行业的严肃性。

  以上的这些观点,是医院里的专家教授们,对大部分年轻医生的集体评估。

  按照统计,每年全国医学院校招生几十万人,能有幸毕业参加实习,成功拿到毕业证之后,继续从事医疗工作的人,只有区区万人,淘汰率是所有专业之最,由此可见,医生这个职业,就是优胜劣汰,适者生存的环境。

  回到妇科门诊,等所有实习生都回来了,朱大夫把每个实习生都叫过来,问了同一个问题:“你们为什么学医?”

  这是一个最初的问题,回答也是千姿百态,有人说是看网络小说,觉得医生很酷;有人说高考分数刚好卡在同类最好的大学;还有人说,穿白大褂感觉很帅。

  众说纷纭,没有一个是因为喜欢医生,而选择学医的人,这点让朱大夫很失望。

  “叶飞,你为什么学医?”朱大夫问。

  “我要救苦救难,悬壶济世,治疗天下所有的病痛。”

  朱大夫笑了,“你觉得你能行吗?”

  “正在努力。”

  朱大夫满意的拍了拍叶飞的肩膀,“不一定只有偏执狂才能把事办好,但最容易成功的人一定是疯子。”

  其他实习生对叶飞的说法,都是保持着嗤之以鼻的态度,他们认为叶飞的话很装,一点也不切合实际,就像是有人问,你为什么读书,回答说,为了民族崛起。

  也许在战火纷飞那个年代这句话还可信,但在这种金钱社会下,这个回答就跟装清高是一样的。

  这帮医学实习生对叶飞嗤之以鼻,朱大夫则对他们所有人不待见,叶飞则继续保持自我,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。

  之前就说过,叶飞从来都不是,只说不做的嘴把事,他是实践派,心里所想必然要实现,所以,在大部分实习生眼里他格格不入,但在医生们眼里,叶飞非常勤奋刻苦,同样的也很感慨,这样的人如果再多几个那该多好。

  一转眼三天时间过去了,叶飞和安妮已经把超声室的所有操作学会,甚至在第三天的时候,朱大夫都放手,让叶飞和安妮操作超声,给患者检查,他俩也从没让人失望过。

  三天实习结束,两人要去跟孙主任去门诊坐诊,分别前,朱医生跟叶飞道别,只跟他说一句话,“放手去做,别管其他人的看法。”

  叶飞和安妮走了以后,朱大夫对着其他实习生感慨,说道:

  “人生有两大悲剧:一是万念俱灰,什么也不想。二是踌躇满志,只想什么也不做。她俩在我这三天,学会了你们三个月要学的东西,所以,你们的怨天尤人还不如怨自己,行啦,你们就该吃吃,该喝喝,继续混你们的日子吧。”